当前位置:山东麟工窑炉有限公司 > 新闻动态 > 行业动态 >

新闻动态

“砖瓦”名字的由来【麟工窑炉】
时间:2019年12月02日    点击:次    来源:隧道窑

《国语》:“黄帝能成命百物,以明民共财”。自有语言,任何事物都有概念,而且与代表事物概念的语言符号、文字符号总是相称的。  就砖瓦的概念而言,古今砖瓦几乎是统一的。那就是: 以制砖黏土为原料,进行制备,塑性成型,干燥、焙烧,适合建筑墙体、屋面、地面砌筑、覆盖、敷设、装饰等建筑功能,区别在于:以黏土为原料,经过制备形成可塑性(也就是可以满足建筑物的任何形状要求,可方、可矩、可圆、可楔、可空、可实、可厚、可薄、可雕、可塑),砖瓦是塑性成型,经过焙烧的建筑器物。这种器物具有防火、防潮、防蛀、防霉变,温呼吸功能极强,隔热、保温、耐腐蚀,蠕动变形极小,耐全天候的风吹日晒等多种功能,是至今任何建筑制品不可替代、不能完全仿制的。这就存在概念和意义的分别了。窑炉

在考古出土文物中最早发现的瓦字之一可见秦惠文 王时期(公元前334年)的“瓦书”中的瓦字(1948年出 土于陕西户县,现藏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,王辉研究员提 供资料)。该瓦字形为:“乃为瓦书”,秦封宗邑瓦书)。其形似为前后两瓦搭接,便于防漏和排水。

另外瓦字的形状还有:——《说文》:“瓦,已烧土器之总名。” 迄今在陕西、甘肃、山 西、河南等地农村仍在一些陶器日用品的名称前冠以“瓦” 字,如“瓦罐、瓦盆、瓦瓮、瓦缸、瓦埚”等。  故《古史考》有“夏时昆吾氏作瓦”。战国史官撰写的 《世本》中也载“昆吾作陶”(即瓦)。昆吾氏是夏代国姓的一个小邦国,名昆吾国,在今河南濮阳西,国力强盛,制陶业发达,为龙山黑陶文化的代表。晋代张华《博物志》考证曰“桀作瓦盖,是昆吾为桀作也”。同时也证明屋面瓦在 夏桀早期(约公元前1751年以前)就由昆吾氏发明了。在考古发掘中也证明了这些古籍的可信度。甘肃平凉地区灵台 县桥村出土的齐家文化时期的瓦(三千九百多年前),也从 另一方面证实了古籍记载和传说中的瓦是真实的,只是当 时的砖和瓦是一种十分昂贵的奢侈品,量少而珍贵,只能供大王享用,当然留存是极少的。

到殷商、西周时期,由于生产的不断扩大与进步,随着烧结砖瓦第二次技术革命 ——“还原法”烧制青砖青瓦的出现,瓦的用量日趋扩大, 才有司马迁在描述战国时期秦军逐鹿中原的那段历史记述, “秦军鼓燥勒兵,武安瓦屋尽震”(《史记.廉颇传》,武安,今河北省涉县东北,战国时是赵国武安君李牧城邑,后为秦白起受封属地)。说明战国时期中原也大量使用瓦于邑镇民居。这恐怕是后人附会战国才有瓦的原因。 瓦器从烧陶体系中正名之后,“砖”也就有与其概念相称的文字符号。据中国古文字学 专家王辉研究员考证,甲骨文上砖字形体为、两种形式,系以手转动纺锤纺  线形。——《说文》;——武梁祠画题字。古时砖属于瓦,秦陶文在瓦和砖上都 刻有“左司高瓦”、“左司瓦” 等。到秦时好像仍无专用于建筑的“砖”字。关于“左 司髙瓦”的陶文,王辉研究员认为:“中央官署制陶作坊的陶文,‘左司’是‘左司空’的省文,‘左司空’是少府属官;‘高’是陶工名,值得注意的是小墓所见皆砖文,秦文字无砖字,砖而称‘瓦’,可见秦人砖包括在瓦之内。隧道窑

 《康熙字典》中与“砖”同音的有“专”、“甎”、 “圑”、“遄”等字,但字义则各不相同。“专”为上古的“纺锤”,常用黏土烧成;“圑”为人名;“ ”为土还,经 火烧 结才称之为“甎”;“遄”字据《说文》解,读音为chuan(二声), 意为往来。因此,规范的正名古字唯“甎”了。至于古汉语中常见的“甃”、“甓”、“瓴”、“甍”等字,都不是“砖” 的专用概念名字,而是指砖瓦砌体的专用名词。如:号砖砌井壁为甃(zh6u),砖石混用的城墙叫甃石城墙,瓴甓为瓦沟,甍为屋脊等等。把烧结砖瓦的槪念及语言文字符号弄明白了,那么,阅读《史话》就方便多了。例如,下文讲到的“红烧土块”、“红陶块”,无非是今天考古学界赋予原始砖的形象名称,这不能代表“烧结砖”这种器物的 本质概念和本质含义。在了解砖瓦的概念之后,在人们的想象中,这些“土块”也好,“陶块”也好,就是“砖”的远祖。对于为什么是“红色”的,这是因为黏土原料的化学成分中含有一定的着色成分——Fe2O3,在氧化焰窑炉 中,烧成的陶器物的颜色,视Fe2O3的含量和烧成温度的高 低而定,多为红色乃至深红色或淡红色。来源:砖瓦界


相关文章